老子《道德经》曰:“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谿。为天下谿,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为天下式,常德不忒,复归于无极。”高尚先生把黑与白的哲学命题作为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思辨,知黑守白,计白当黑,化实为虚,化虚为实,在阴阳哲学辩证中,以一管之笔,拟太虚之体,来营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学境界。水与天是山水画中虚实留白的传统,在此基础上,高尚先生或反其道而行之,或根据画面审美需求,营造实中之虚,虚中之实的视觉审美,他甚至把实体的山石,或苍劲雄浑的老树寒枝,处理为虚白空间,从而使画面更加空灵,富于哲学意味,呼唤人的审美,陷入禅悟深思。
苏东坡在《书摩诘蓝田烟雨图》中说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,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”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的诗意田园境界是高尚先生山水画中又一命题。南宋邓椿《画继》中说:“画者,文之极也。”高尚先生以书法运笔入画,并以精美的书法题款作为山水画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,形成诗画映照的人文美学境界。他甚至用大面积的题款组成山水画的另一种空间,就势造型,互为构成;有若远山的轮廓,意境高远;有若穿插于山林的水流之形,清幽玄妙;与山水画中的虚实黑白互为映衬,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书卷之气;使欣赏者在沉浸山水美妙意境后,自然进入到一种田园山水诗的文化空间,从而真正实现诗画交融的审美效应。
可以说,高尚先生把山水境界作为时代美学课题,在多年的求索中,逐渐形成墨韵与诗意交织的山水画笔墨语言。他把空灵和充实作为艺术精神的两元,以人文之思解构山水篇章的美学构成,融入西方浪漫主义、印象主义、甚至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手法,使其作品在传统基调下,富有感物化形的时代气息;从而达到王羲之笔下:“从山阴道上行,如在镜中游。”的美学空间。笔墨之间若空潭泻春,人文思考中若古镜照神。我们相信,高尚先生必能创作出更多水墨淋漓,浑厚华滋的精品力作;让我们在哲理诗韵中去品味,去雅赏,把我们带入到更加深邃高远,空灵微妙的山水之境;在水晕墨章中,牛角挂书,以文会友,青山知雅意,流水觅知音。
(孙秀明,中国书画家报副主编,刘艺书法研究会理事,数象综合法中国书法标准主创者,书画电影创始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