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经资讯

首页 > 财经观察 > 财经资讯 >
银行去年“反向讨薪”成绩单公布:机制常态化,追回金额近亿元
2025-04-04 11:31 来源:中视财经网

  2025年4月3日,多家银行披露了2023年度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情况,这一现象再次成为金融行业的热点话题。根据统计,共有10家上市银行公布了相关数据,累计追回金额接近1亿元,其中招商银行以5800万元的追回金额位居榜首,人均退薪金额高达4.7万元。

  近年来,随着银行业绩薪酬追索扣回机制的不断完善,这一现象逐渐常态化。早在2010年,原银监会就发布了《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》,要求银行建立绩效薪酬延期追索、扣回制度。2021年,银保监会进一步发布《关于建立完善银行保险机构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指导意见的通知》,明确了追索扣回的适用情形和操作流程。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银行“反向讨薪”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。

  从具体案例来看,招商银行在2022年追回了2876名员工的5800.124万元绩效薪酬,人均退薪金额为2.03万元19。而哈尔滨银行天津分行则因未能提供充分证据,法院驳回了对离职行长郑某的70万元追索请求。这些案例表明,虽然追索扣回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执行,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争议和挑战。

  银行“反向讨薪”的背后,是其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需要。近年来,银行业绩压力增大,部分员工因违规操作或未能完成业绩目标而被追回薪酬。例如,渤海银行在2022年追回了1760万元绩效薪酬,主要涉及信贷员发放不良贷款的情况。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银行控制风险,也促使员工更加注重长期发展而非短期利益。

  然而,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公众对银行薪酬制度的讨论。有观点认为,银行“反向讨薪”反映了其高薪特性和管理压力,同时也暴露了部分员工在绩效评估中的主观性问题。此外,银行内部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混乱也是导致追索扣回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  尽管如此,银行“反向讨薪”已成为行业常态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底,已有超过九成的银行建立了薪酬追索扣回制度。这一机制不仅提升了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,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员工的行为。例如,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分别对2059人次和2876人次进行了追索扣回,显示出其在风险管理上的严格态度25。

  未来,随着监管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银行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化,薪酬追索扣回制度有望更加透明和高效。专家建议,银行应加强信息披露,提高业务运作透明度,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,避免过度激励导致的道德风险。

  银行“反向讨薪”不仅是对员工行为的一种约束,更是对整个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一次检验。这一现象的常态化,既体现了银行业的自我完善,也反映了其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时的应对策略。未来,如何在激励与约束之间找到平衡点,将是银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。